【声与音】 声指的是因外物作用于物体而发出的声响,一类是敲击或演奏乐器所传递到人耳朵里的旋律,如钟磬,大鼓、 笛子、琵琶、古筝等乐器发出的声响;另一类是因风或水等外力作用于物体所发出的声响。 而音指的是物体本身依靠发音器官所发出来的音,它既包括动物鸣叫时发出的音,也包括人类说话唱歌时发出的音。 【五音与喉】 五音记述 声音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 分为:清,浊 五音分别为:宫 商 角 徵 羽 宫属土:唇音 脾 传达意 商属金:齿音 肺 传达魄 角属木:牙音 肝 传达魂 徵属火:舌音 心 传达神 羽属水:喉音 肾 传达志 唇音〖宫〗:帮 忙 芳 发 分 风 不 并 白 马 明 朋 批 平 ( b p m f w ) 唇音破不出声音会使气息留在口腔加强口腔共鸣,但使音色沉闷 唇音处于露息状态会使气息在口腔得不到停留,使音色单薄 齿音(商):做 组 在 从 参 水 常 山 是 商 身 出 发 长 (z c s zhi chi shi ) 齿音为门牙与虎牙咬合发音,影响唇音与舌音 齿音得不到闭合会使气息快速外泄,声音模糊 牙音(角):就 建 其 强 新 下 相 希 (j q x y) 牙音为后槽牙闭合发音,影响舌音 牙音得不到闭合会使声音模糊,大舌头 舌音〖徵〗:大 多 地 天 谭 里 来 路 年 难 量 腾 (d t n l) 舌音影响音色立体感,声音起伏降低 喉音〖羽〗:国 高 可 空 和 海 好 红 (g k h) 喉音辨别音色是否单薄,气息是否可以有力冲击声带 喉腔发声记述 颈中的声音结构,内部有一个空腔,叫做喉腔。喉腔是呼吸与发声的器官,上连舌后下接气管,与咽腔相同,由软骨作支架突显再脖子前的部位。上有会厌软骨,中有甲状软骨,下有环状软骨,其中甲状软骨最大,通常被称作喉结与喉头,男性突出,女性软平,而声带就长在喉结内,喉结可以上下移动。 喉腔可分为 上 中 下 三部分 上部最宽大为侯前庭 中部最狭窄为喉中间腔 下部为喉下腔 喉口:是喉腔的上口,由会厌上缘,杓会厌襞及勺状软骨间切迹所围成 喉前庭:位于喉口与前庭襞之间,呈上宽下窄漏斗状,前壁中下会有会厌软骨茎附着,附着处的上方呈结节状隆起处成为会厌结节 喉中间腔:喉腔中声壁与前庭襞之间的部分,向两侧经前庭襞和声襞间的裂隙制喉室。声带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喉粘膜构成,声门裂是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裂隙比前庭裂长而狭是喉腔最狭窄的地方 喉下腔:气管,对判别音色不造成影响 声门裂:前三分之二在亮色声带之间,称膜间部,后二分之一位于两侧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出之间软骨间部声带和声门裂合成声门 声带是一对自振动的肉质簧片,平静时声门是打开的,即使两片声带处于松弛的分离状态,发声时候喉肌内外同时收缩,两片声带随着音频的升高拉紧,拉长和靠拢,声门关闭,肺气流从声带缝隙冲出,产生振动。 声带肌有纵横斜三种走向是发声原体,声带后有两个杓状软骨相连 声带是发音体,是喉源音,有两种机能 1. 真声:真声会使声带全部振动 2. 假声:使声带局部振动或边缘振动 声带振动发出的喉源音,需要得到共鸣器官过滤经过共鸣扩大才能动听 声带外展:杓状后肌,收缩时牵引杓状软骨肌向后,声门开大,声门紧张 声带内收:杓状侧肌,收缩时牵引杓状软骨肌突向前,声门变窄杓横肌,杓斜肌,缩小喉口并使声门变窄 声带紧张:环甲肌,收缩时甲状软骨前倾,拉伸紧张声带 声带松驰:甲杓肌,收缩使声襞变短松弛 声带薄厚:薄(高)厚(低) 声带长短:长(粗)短(细) 声门裂前后径:大(低沉)小(尖细) 升喉肌〖上舌骨肌群〗甲状软骨肌 下颌舌骨肌 二腹肌 茎突舌骨肌 颏舌骨肌 降喉肌〖下舌骨肌群〗胸骨甲状肌 胸骨舌骨肌 肩胛舌骨肌 中咽缩肌 下咽缩肌 胸骨舌骨肌 【冰鉴·声音鉴】 “声”与“音”的区别是: 人开口之时发出来的空气振动产生“声”,此时空气受振动的密度大、质量高,发音器官最紧张;闭口之后,余下来仍在空气中振动而产生的是“音”,此时空气振动密度已经减小,发音器官已松弛下来,是“声”传递的结果,为“声”之余韵,正如平常人们所说的“余音绕梁”。《冰鉴》用“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这句话来表述这个意思。 《灵山秘叶》中有这么几句话: 察其声气,而测其度; 视其声华,而别其质; 听其声势,而观其力; 考其声情,而推其征。 其中的“声气”,略同于声学中的音量,通过“声气”粗细,察看人的气度;“声势”相当于声学中的“音长”,“声势”壮者,其力必大;“声华”相当于声学中的音质音色,“声华”质美,则其人性善品高。“声情”相当于带感情的声音。人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在语音中必然有所表现,即“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因此,由音能辨人之“征”,即心情状态。 《冰鉴》中说:“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前面谈到,人的喜怒哀乐,必在声音中表现出来,即使人为地极力掩饰和控制,但都会不由自主地有所流露。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来观察人的内心世界,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 那么“喜怒哀乐”又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呢? “喜如折竹”,竹子由于它自身的韧脆质地的特点,“折竹”就有哗然之势,既清脆悦耳,又自然大方,不俗不媚,有雍容之态。 “怒如阴雷起地”,阴雷起地之势,豪壮气迈,强劲有力,不暴不躁,有容涵大度之态。 “哀如击薄冰”,薄冰易碎,但破碎之音都不散不乱,也不惊扰人耳,有悲凄不堪击之像,但不峻不急,有“发乎情,止乎礼”之态。 “乐如雪舞风前”,风飘雪舞,如女子之临舞池而衣带飘飘,不胜美态,雪花飞舞之时轻而不狂不野,柔美而不淫不荡,具有轻灵飘逸的潇洒之态。 钟响与锣鸣,都属于雄声即阳刚之声,声音粗壮,气势宏大,然而“钟”声洪亮沉雄,远响四方,余韵不绝,悦耳愉心,所以为“贵”;而“锣”声则声裂音薄,荒漫沙嘶,余韵了无,刺耳扎心,所以为“贱”。 雉鸣与蛙鸣,都属于雌声即阴柔之声,声音轻细,如旷野闻笛。然而“雉”声清越悠长,声随气动,有顿有挫,抑抑扬扬,同样悦耳动听,所以为“贵”;而“蛙”声则聒聒噪噪,喧嚣嚎叫,声气争出,外强内竭,同样刺耳扎心,所以为“贱”。 从以上可知,无论雄声还是雌声,都有贵贱之分。有的相书以雄声为贵,而以雌声为贱,有笼统不细,不分清浊精细之嫌,实为大谬。 “远听声雄”,是说其声有山谷之呼应,表明其必气魄雄伟,赋情豪放;“近听悠扬”,是说其声如笙管之婉转,表明其人必多才多艺,智慧超群;“起若乘风”,是说其声有如雄鹰之翱翔,表明其人必神采飞扬,功名大就;“止如拍琴”,是说其声如孔雀之典雅,表明其人必闲雅冲淡,雍容自如。——以上皆为“声”之最佳者,所以被作者定为“上上”。 “大言不张唇”(严格地说,这是不可能的。应该是“大言却不大张唇”)是谨慎稳重,学识深厚。养之有素的表现;“细言若无齿”,表明其必温文尔雅,精爽简当,成熟干练。——以上为“声”之佳者,所以被作者定为“上”。 荒郊旷野,一牛孤鸣,沉闷散漫,有声无韵,粗鲁愚妄之人,其“声”大抵如此;夜深人静,群鼠偷食,声急口利,咯咯吱吱,尖头小脸之人,其“声”与此相似。至于“字句相联,喋喋利口”,足见其语无伦次,声无抑扬,其人必幼稚浅薄,无所作为;“齿喉隔断,口喈喈混谈”,足见其吞吞吐吐,不知所云,其人必怯懦软弱,一事无成。——以上“声”相,当然属于下等,所以作者才不屑一顾地说:“何足比较!” 这一章文辞优美,见解精辟,很能体现曾国藩的文笔风貌。曾国藩以应举发迹,文人气息很浓厚,深爱治学,不但勉励家人儿子要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自己也是清后期湘派文学的代表,著述论学,都有较大成就,所编《十八家诗钞》与南朝的萧统所编的《文选》一前一后,遥相呼应,都是古代文字整理汇编优秀的选本。从这儿,可窥见其文学才华的一斑。 《礼记》中谈到内心与声音的关系。《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 不但声音与气能结合,也和音乐相呼应。因为声音会随内心变化而变化,所以: (1)内心平静声音也就心平气和; (2)内心清顺畅达时,就会有清亮和畅的声音; (3)内心渐趋兴盛之时,就有言语偏激之声。 这样不就可以从一个人的声音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了吗?有关这方面知识,《逸周书·视听篇》讲到四点值得研究: (1)内心不诚实的人,说话声音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 (2)内心诚信的人,说话声音清脆而且节奏分明,这是坦然的表现; (3)内心卑鄙乖张的人,心怀鬼胎,因此声音阴阳怪气,非常刺耳; (4)内心宽宏柔和的人,说话声音温柔和缓,如细水常流,不紧不慢。 人的声音,如同人的心性气质一样,各不相同。通过人的声音来判断人的心性气质,人的聪慧愚笨、贤能奸邪就可以判断出来了!成年人固然可以通过声音判断人的道德品行,即使婴儿小孩,精血虽未充实完备,但是其才气性情的美好丑恶,也很容易被有识之士看破。 【听其言知其心】 1.众人观察。 孟轲有这样一段名言:“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梁惠王下》)他告诫人们对贤者下判断时,一定不能只凭个人一隅之见,而要听群众意见;之后,还要“察之”,要看其是否果真如此,勿为不负责任的“闲言碎语”或“恶意中伤”所离间。李觏也认为,不能仅凭“一人之举”,而需众人“共举”(《李觏集·安民策》)。 2.长期观察。 李觏认为对德才的确定,不能只凭一时的表现,而需经较长时期的考察,要“日观其德,月课其艺。贤邪非一时之贤,久居而不变,乃其贤也。能邪非一时之能,历试而如一,乃其能也”(《李觏集·安民策》)。 3.全面观察。 西汉邹阳认为,识别评价人才要“公听并观”(《西汉文·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德才资全面衡量;观其主旨,不求微功细过。 4.责求实效。 苏轼认为,根据实绩判断能力的强弱才是正确的知人之法。“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苏东坡全集·议学校贡举状》) 《冰鉴》用“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这句话来表述这个意思。 《灵山秘叶》中有这么几句话: 察其声气,而测其度; 视其声华,而别其质; 听其声势,而观其力; 考其声情,而推其征。 其中的“声气”,略同于声学中的音量,通过“声气”粗细,察看人的气度,“声势”相当于声学中的“音长”,“声势”壮者,其力必大;“声华”相当于声学中的音质音色,“声华”质美,则其人性善品高。“声情”相当于带感情的声音。人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在语音中必然有所表现,即“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因此,由音能辨人之“征”,即心情状态。 关于声音和人的性格、命运的关系,总结如下: 雌雄声:大小不均,主下贱; 罗网声:干暴不齐,主贫贱; 声音太轻:主断事无能; 声音如破:主作事无成; 声音混浊:主谋运不佳; 声音太低:主鲁钝无如; 声音太柔:主性格怯懦; 声音太刚:主早夭少寿; 声小身大:主凶而早夭; 声雄身小:主位至三公; 声如破锣:主家业难立,田产消尽; 声如火燥:主一生奔波无靠; 男人女声:主性格轻浮,家资破尽;女人男声:主性格缺乏女性的温柔;克妨丈夫;声音清泠如涧中流水:主大责;声音响亮如瓮中之响:五福俱备。 【人性有别论辨有道】 老子说:“内视为明”。明,就是心智之明,为一个人内心之写照,内心质纯才会心智明。 心智明,相应的理才会明。由于四家都应用自己的观点去论述人或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人才的标准各说各的话,无法统一。九偏之情就是介绍九种性格,论人的特点与过失,现分述如下: (1)刚略之人,比较粗枝大叶,不能疏理细微,其优点是处理大事弘大、广博,志向远大;缺点是处理小事则放纵而疏狂。 (2)抗厉之人,用意猛奋,不能回旋商量,其优点是原则性强,遵守法令而公正无私;缺点是变通少,使事情难以进展。 (3)坚劲之人,用意端确,以讦为直,喜好攻击别人的短处;其优点是论理,言语锋利,往往能压倒对方;其缺点是专挑别人的毛病,丧失众人的基础。 (4)辩急之人,一般性情较急躁,废话多,语言尖锐。其优点是处理人事能追根究底而有精辟的见解;其缺点是往往只在大事处着想而忽略了细小的事的重大原则。 (5)浮沉之人,过于表面化,喜欢东拉西扯缺乏深思,其优点是闲聊时显得博学多才;其缺点是谈论正事时,虽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没有可取之处。 (6)浅解之人,用意浮浅,凡事不能深思熟虑,其优点是听到一些精彩的言论,就很快地加以模拟应用,明而愉悦;其缺点是对该言论须进一步深入研究时,却又嫌麻烦而不去做。 (7)宽恕之人,反应缓慢,思考的速度也非常缓慢,其优点是论仁义之时,显得细心弘大又有规范;其缺点是论及实务操作时,由于迟缓而跟不上步伐。 (8)温柔之人,用意温润,不在美好与强毅上尽心尽力,其优点是为人处世上讲求和平顺畅;其缺点是遭遇难题之时,就会显出他的软弱的一面,而是往往用逃避的方法加以解决。 (9)好奇之人,用意奇特,其性格易接受新事物,其优点是精于谋略,不受礼法约束;其缺点是依清道而论,因不了解新事物形成浮夸习气。 以上九种人,都由于心智不同造成偏才,他们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真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与九偏之情相关,由于性情不纯一,不通畅,其流别便有七种似是而非的表现,比如曲意迎合,不知为知,看似解悟,其实不然,等等。这也是大众经常被他们所迷惑的七种似是而非之人。倘若质性不精纯,如前面所讲的会产生九偏三情,但在另一方面显现于谈话之际,则似是而非,会产生七似之流。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1)有人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很能制造气氛哗众取宠,表面看来似乎能言善辩,但实际是一肚子草包,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目前社会上有很多这类的演说家,我们要小心上他们的当。 (2)肚里有些才华,但明明是学教育的,却在政治、外交、法律、军事各种问题上都讲得头头是道,表面上看来似乎博学多能,其实样样通就意味着样样都不精。这类人以御用学者居多,这是似若博意者。 (3)有人水平较低,根本听不懂对方的言论,却故意用点头等动作迎合对方,装出听懂了的样子。在有权有势的人身旁常出现这一类拍马屁的人。这是似若赞解者。 (4)有人学问太差,遇到问题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等别人全都发表完之后,再跟随赞同附和,应用他人的某些言语胡讲一通。许多不学无术的学者即属此类。这是似能听断者。 (5)有人无能力回答问题,遇到别人质问之时,故意假装成很精妙高深的样子,避而不答,其实是一窍不通;有些官员遇到民众质问时,常是不屑一答,加以回避,其实是不懂,故意顾左右而言他即属此类。这是似若有余有实不知者。 (6)有人一听别人的言论就感到非常佩服,似懂非懂,其实就是不懂。这是似悦而不怿者。 (7)有人属江郎人物,道理上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可仍然牵强附会,不肯服输,一味地强词夺理。此种理不直气不壮的人,在讨论场上处处可见。这是似理不可屈者。加内容 【三失之说、六构之难与八能之通】 在此探讨一下论辩过程中存在的“三失”、“六构”等状况,以及八种类型的辩才。所谓“三失”,就是辩论时不考虑对方的特点和听众的心理状态,所谈内容与主题相反、相杂,以及不善于运用比喻,用一百句话说不清一个意思。这三失是一般人在平时谈话中最易发生的疏失。 (1)辞胜者 在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理来胜人,和以言辞来胜人的两种胜人方法。以理胜人,虽言语不准确。但根据充分,黑白分明,就连细微处也解释得很清楚,于是理直气壮,使人口服心服;以言辞胜人者,是用诡辩的手段在言辞上获胜,他掩盖事情的正确一面。于是“求异则正失”,辞巧而不可屈,使人口服而心不服。 (2)不善辩论者 一般说来,九偏之人辩论之时,不外乎有三种状况:一种持相同意见;一种持相反意见;一种则是既不相同亦不相反。持相同意见的人,彼此通晓对方的意见,就像水流于河水;持相反意见者,彼此对抗,水火不容;既不相同又不相反者,意见模棱两可,故意显得宽宏开阔。 善于辩论的人,当他发现对方听不进去或无法说服对方时,就会立刻停止自己的说话,他会揣摩对方的心态,采用迂回战术,先说对方爱听的话,取得对方赞同之后,再逐渐把对方引到自己要讲的内容中去。推销家常用“是的……但是”或“唱对方爱听的歌”的手法,在现代商品经济时代,这种技巧很实用。 不善于辩论的人,与别人辩论之时,不是坚持相反的意见,就是说一些模棱两可、不着边际的话,这样做无非是想让对方进入自己的意图,其实适得其反。 (3)不善喻者 善于晓喻的人,言少而事明,所以他用简单扼要的几句话就能说明繁杂的事情;不善于晓喻的人,洋洋洒洒了一大堆,却连一件事也没说清楚,这种人自己不知所云,别人更是听不懂了。 所谓“六构”,即各人从自己的性情和立场出发,以至辩论过程出现“辞构”、“气构”、“怨构”、“忿构”、“妄构”和“怒构”六种心理冲突。也就是在辩论场上,质问驳斥的六种常见失误。 (1)辞构(言辞上的缺失) 善于诘问驳辩的人,能够掌握辩论主题,在获得胜利时就适可而止;不善于诘问驳辩的人,舍本而逐末,不寻其重点而在靶上乱射。这就是言辞上的缺失。 (2)气构(意气之争的缺失) 春秋时期曹刿论战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古时候作战,击鼓进军。击第一鼓时,士气最旺盛;击第二鼓时,士气就衰退;击第三鼓,就没士气了。 善于辩论的人,最注重第一阶段士气高昂时攻击对方,会避其锐气,然后抓牢主题迂回缓攻,等到对方士气衰竭之时,就一举反攻。 不善于辩论的人,面对气盛之势,不知避让而采用硬抵抗政策,结果弄得双方头破血流。此外,这种人也会抓住对方一点小弱点加以攻击,以挫其锐气。此种硬碰硬或小题大做的方式,容易造成言语上争斗的缺失。 (3)怨构(结怨的缺失) 双方在辩论中,当对方出现失误之时,不懂得紧紧监督着不放,直言地指出对方之错误,不会得理不饶人。 不善于钉牢失误的人,会紧咬对方的错误,使对方难堪;如此一来,对方一则因面子问题反对到底,二则怨恨逆结于心,造成了对你的偏见。 (4)忿构(埋怨的缺失) 平常自己对某一主题思考、研究,久而久之乃有心得。此种经过长期思索所得的论点,很难在一场会议中,用三言两语让别人知晓。 自己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却不能在短时间内使别人能理解,这就会产生埋怨的缺失。 (5)妄构(妄言的缺失) 双方在诘问驳辩之时,必须留意讨论的主题。因为双方进入激辩时很容易离题,这种情况在水平较低的辩论中更是常见。 因此,善于质问辩论的人,必须时刻掌握主题,当对方因激动而离题时,就会设法引对方回到主题。不善于质问辩论的人,当对方因激动而离题时,非但不设法挽回,反而越离越远,如此一来,辩论就没任何意义了。 (6)怒构(愤怒的缺失) 每一个人内心在想事情之时,就无法分心去听别人所讲的话,这就是常说的一心不能两用,就如刘劭所注:“思心一至,则不闻雷霆。”因此在讨论会上经常可发现,许多人在构思自己的意见时而听不进别人的讲话,却要求自己发言时让对方听己之言。实际上当自己发言时,对方也在构思其自己的意见,而没法听你所说的话。如此一来,彼此都没有听别人的话,很容易产生误解。双方会因误解而互指对方不讲道理,这就是发生愤怒的根源。 以上所列举的六种缺失,在辩论场上经常会看到。虽然有那么多的缺失,但这些方法在辩论上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会让你收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否则各陈己见而不质问的话,就无法知道谁是可用的人才了。 要解决谈话和辩论的缺失,就必须具备“八通之能”。所谓“八通之能“,即“聪能听序”,“思能造端”。“明能见机”,“辞能辨意”,“捷能摄失”,“守能待攻”,“攻能夺守”,“夺能易予”。兼有这八种才能,便能“通于天下之理。通于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不能兼通八者,只有一能的话,便是偏才。与此相应的偏才,也有八种:名物之才,构架之才,达识之才,赡给之才,权捷之才,持论之才,推彻之才,贸说之才。八能皆通的则是兼才之人。此八能就是解决诘问驳辩之种种缺失的八种技能。 善于辩论的人,懂得适可而止,得理让人,绝不会得理不饶人,这种人才算精妙高明啊! 他们能聪、能思、能明、能辞、能捷、能守、能攻、能夺,兼具有上述的八能,能通天下之理,通天下之理之后,才能识人。倘若不能兼有八能,只具备一能,那就是偏才的人。 谈活、辩论在求理,而人之通理受才性所决定,才既殊途,理亦异趣,因此正确的辩论者应具备下列八种技能: (1)耳朵能听懂对方的意思。登高能赋,听声音即能判断状况,这是名物之才。 (2)思想能创制新理论。天马行空,无中生有,创作思维不欠缺,这是构架之才。 (3)眼睛能看出未来的机会;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预测未来的趋势与时机,这是达识之才。 (4)言辞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口齿清淅,能言善道,靠三寸不烂之舌,能拒千军万马,这是赡给之才。 (5)行动能纠正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缺点,反败为胜,这是权捷之才。 (6)防守能抵挡对方的进攻。善于防守,滴水不漏,这是持论之才。 (7)进攻能打破对方的防守,把进攻作为自己最好的防守,这是推彻之才。 (8)找出对方的矛盾而攻击,使对方观点自相矛盾,最后投降,这是贸说之才。言语为心灵的表现,因此从谈话与辩论之技巧,可以看出各种不同才能之人。 刘邵接着述说通才之人辩论的十项技能,及所必须遵循的一些心理原则,并作为本章之总结。 通才之人与通才之人讲话与辩论之时,因为彼此均兼具八能,所以心领神通,简单几句话,就能沟通;通才之人与无才之辈谈话与辩论时,则须耐下性子,察言观色,慢慢引导,才能沟通;其沟通的十个要领(亦即通才之人的十个辩论技能)如下: (1)自己虽然聪明绝顶,成竹在胸,仍常准备退后,决不卖弄自己的才华; (2)好话说出口。通理就停止;对方说错了,不必紧迫盯人,咬住不放; (3)一方面让对方畅所欲言,另一方面帮助对方多发挥其才能; (4)谈话辩论,仁义第一,不借题嘲讽对方的短处,也不借机炫耀自己的长处; (5)与人交谈,在取得对方的信赖之后才可讲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否则交浅而言深,对方会认为你在诽谤他而不接受; (6)不以声丑,弃其善曲;不以人愚,废其嘉言。对方再笨,总有其聪明的地方,应参考其优点,而不能全盘否定; (7)诘问驳辩,或守或攻,或进或退,不论时机的掌握,或是思考下判断,都要极为恰当; (8)顺对方的心气,当对方气盛的时候要回避;当对方气竭时就是攻击的最佳时机; (9)辩论之时,要使对方口服心服不是件易事,在道理上如果已经获理,不可盛气凌人,得寸进尺; (10)谈话辩论要心平气和,不能只看对方的身份,不为求名而讲道理,辩论只是为了获得真理而已。 具备上述十个要领,才够资格与人谈话辩论,处理繁杂的事物。在实际中多加锻炼,还是很容易掌握的。这些为人处世的经验之谈,予人甚多启示。 【声音鉴:以声观人 以音辨才】 声音如同人的心性气质,不同的声音能表现出一个人的不同性情,古人有“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说法,从中可知通过声音来鉴别人的重要性。 〖原文〗 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 〖译文〗 人的声音,就如同天地间的阴阳五行之气一样,有清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坠。声音起始于丹田,在喉部发出声响,到舌尖转化,在牙齿那里发生清浊之辨,最后由嘴唇发出,这一切都与宫、商、角、徵、羽五音相互配合。看相识人时,听人的声音,要去辨识其独具一格之处,而不一定非要按五音之律为标准,但是只要听到声音就要想到这个人,这样就能做到闻其声而知其人了,所以不一定见到他的庐山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竟是个英才还是庸才。 〖解读〗 声音的规律 人从出生的那刻起,声音各有不同,有的洪亮,有的沙哑,有的尖细,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属的声音,有的厚重如同皮鼓的声音,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盘,字正腔圆。有的人虽然身材矮小,但是声音确实很洪亮,有的人长得高大威武,但说起话来却细声细气,有气无力。在不同场合,人们说话的声音也会有所不同: 在正式场合发言或者演讲的人,在演讲的开始,多数人总是会先清喉咙,这大都是因为紧张和不安。如果说话时不断清喉咙,说明这个人总是变声调,或许也是存在着某种焦虑。有的人清嗓子,也是因为他对于问题持有着疑虑的态度,需要继续考虑。通常情况下,男人要比女人多,成人比儿童多。儿童在紧张的时候也总是结巴,或者吞吞吐吐,还总喜欢习惯性反复说着话语。或者是故意清理嗓子对别人进行警示,表示一种不满的情绪,其表示的意思是说:“你要是再不听我说话,我可要生气了。”口哨声有时候是潇洒和泰然处之的一种表现,也有人用来虚张声势,掩饰内心的惴惴不安。 《礼记》中也谈到内心与声音的关系,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其意思就是,对于一种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现在声音上。人外在的声音随着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又因外物使它所表现出各种样子,所以说,“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不但声音与气能结合,也和音乐相呼应。因为声音会随内心变化而变化。如一个人如果内心平静的时候,声音就会变得舒缓和顺;如果一个人内心情顺畅达的时候,声音就会变得清亮和畅;如果一个人内心处于激动兴奋状态的时候,声音就会变得有些偏激热烈。了解了声音和内心情感的关系就可以从一个人的声音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关于声音变化和内心情态之间的关系,古代有许多相关的论述,在《逸周书·视听篇》中,有四点论述:首先,一个内心伪善的人说话的时候,声音会紧张结巴,这是因为他心虚的缘故;其次,一个内心诚信的人说话的时候,声音清脆而明朗,这是坦然的表现;第三,内心卑鄙的人说话的时候,声音阴阳怪气,听起来很刺耳;第四,一个内心宽宏柔和的人说话的时候,声音和缓,犹如细水长流,不紧不慢。 《大戴礼记·少间篇》中记载:商汤通过声音选取人。商汤是殷朝的创始人,他讨伐了夏朝最后一个君王夏桀。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得到一个人才——伊尹。伊尹是商汤家的一个陪嫁的厨师。他利用给商汤上菜上汤的机会,给商汤讲解帝王之道,商汤通过他的一番言谈,得知他的心声,并料定这个人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于是商汤决定重用他,结果不负商汤所望,在伊尹的辅佐下,他顺利地建立了殷朝天下。后来商汤死后,他又接着辅佐商汤的儿子和商汤的孙子。伊尹被人们称为中国贤相的鼻祖,受到历代丞相的敬仰,他们都以伊尹为榜样标榜自己,并历代传颂他的美德。 《文王官人篇》中有“六征观人法”,其中“听声处气”是一种好的方法。文中认为,天地最开始产生的元气都是来自于万物,万物产生后才有了各种声音,而声音有刚烈、柔和、浑浊、清脆之分,而且人还可以通过声音辨别人的丑恶、刚柔、清浊、俊美。一个心性华丽爱吹牛的人,所发出的声音是漉宕发散;心性柔顺的人,发出的声音就柔顺而有节制;心性卑鄙乖戾的人,发出的声音就嘶哑而丑恶;心性宽缓柔顺的人,发出的声音温和而又美好;贞信之气中正简易,仁义之气舒缓和悦,智能之气简练悉备,勇武之气雄壮直率。因此要聆听他发出的声音,判断其气质的类型。 刘邵《人物志·九征篇》也曾经涉及过声音取人之法。文中认为,容貌颜色的变化是由于心气所产生的作用,而心气的外在表现则是声音的变化了。人的气息结合则形成声音,声音和旋律节奏相适应,有的声音听起来有中和平缓的气象,有的声音听起来清雅流畅,有的声音听起来回旋荡漾。 这也就是说,人的声音,就像人的心性气质一样。通过人的声音来判断人的心性气质,就能分辨出人的聪慧愚笨、贤能奸邪,而且还能通过声音辨别成年人的道德品行,即使婴儿小孩,虽然精血没有充实完备,但是他所显示出来的才气,性情的美好丑恶,也很容易被有识之士看破。 在古代,人们都比较重视人的声音,认为声音是考察人物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他们在此基础上,按着阴阳五行的原理,将声音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金声:它所显示的特点是和润悦耳; 木声:它所显示的特点是高畅响亮; 水声:它所显示的特点是时缓时急; 火声:它所显示的特点是焦浊暴烈; 土声:它所显示的特点是厚实高重。 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如果气从丹田而发,经过胸部直冲声带再经过喉咙、舌头、牙齿、嘴唇,最后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气度和节奏都有所区别,其效果也有悦耳和沙哑的区分。如果一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好,那么发出的声音也不会动听,但如果是经过专门的发声练习,也是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改变声音效果的。 由此,我们得出两个结论:首先,如果丹田的气充沛,那么声音也沉雄厚重,韵致远响,这是肾水充沛的征象,从中能够知道这个人身体健壮,能胜福贵。同时,丹田之气冲击声带而来的声音洪亮悦耳,柔致有情,甜润婉转,能够给人舒服浑厚的美感;其次,如果是发于喉头、止于舌齿之间的根基浅薄的声音,就会给人虚弱衰颓之感,显得中气不足,这也表明这个人精神不足、身体虚弱、自信心不足。 总之,以声音来判断人的心性才能,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从生理学和物理学的角度看,声音是气流冲击声带,声带所受到振动引起空气震动而产生的,这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是一种物理现象。但人的社会属性又使人的声音有着精神和气质两方面的特性。声音的产生依靠自然之气(空气),也与内在的“性”密不可分。声音又与说话者当下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大小、轻重、缓急、长短、清浊都有变化,这与人的特性也是息息相关的,这便是闻声辨人的基础。 内心所示,声气为先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语言是传达情意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人们对其发音器官的有意识控制和使用而表现出来的。这种控制和使用直接所对应的就是说话的声和气。 对于人的声音,现代生理学和物理学都已经证明,声音的生理基础是由肺、气管、喉头、声带、口腔、鼻腔这几部分构成的。声音所发生的动力是肺,肺决定流量的大小,音量的大小主要由喉头和声带构成的颤动体系所决定,音色主要取决于由口腔和鼻腔所构成的共鸣系统。声音是物体震动空气而形成的,是听觉器官,也就是耳的感觉。声音音量有大小之分,音色有美异之别,另外有音高和音长的区别。 据《三国典略》记载,五代后魏末期,江苏一带有位盲人能听声气识人。有一天,他被人带到北方,当时的渤海王高澄想证实一下这个盲人识人能力的虚实。于是他召集了高洋、赵道德、刘桃枝等几位手下,自己也混迹其中,让盲人分辨。听了赵道德的声音,盲人说:“此人当为人主。”听了刘桃枝的声音,盲人说:“当代王侯将相皆死于其手。但此人只是一个鹰犬,不过是受人指使而已。”听了高澄的声音,盲人无动于衷,有人私下用手指掐他,提醒他注意,盲人没有办法,撒了个谎,说高澄几年后也应当为国王。高澄听了,顿时狂傲说:“我这一帮家奴都大富大贵,何况我呢!”后来,由于刘桃枝诬告朝廷有人谋反,后齐诸王大臣多被赐死,高澄竟被其厨房伙夫所杀,其弟高洋受禅,为北齐文宣王。盲人仅靠声音就能断人吉凶福祸,并且这般应验,不能不令人在惊奇之余产生深深的怀疑。 由此可见,由于年龄的不同,健康状态的不同,生存环境的不同,先天禀性不同,以及后天的修养等因素,所表现出的声音也不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声音体现出了一个人的文化品格、人格修养。所以说,听音可以辨人。 考其声情,而推其征 人的声音是气流通过声带振动时发出的声波。人的听觉器官所能感受到的是频率二千赫兹到二十赫兹之间的声波,低于二十赫兹和高于二千赫兹的声波人是无法感受到的。 声音可细分为“声”与“音”两个概念,既可由声来识人,又能由音来识人,但在生活的实际运用中,多数都是由声、音这两者同时来识别人。因为声音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人、了解人,这就好比那些被人调弄演奏的乐器一样,能反映出演奏者的心理状态。声音从人的喉舌发出,而乐器的声音则由人的手弹拨、打击乐器而产生,人的喉舌虽然与乐器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产生声音的原始的、内在的动力则是一样的。 通过人声音的粗细,可以看出人的气度;通过人声音的质美,可以察出人的性情本质;通过声音的长短,可以看出人的气力;通过声音的感情,可以察出人内心的喜怒哀乐。科学家也经过研究证明,人的声音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能够引起复杂的心理效应。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纯浊,都能显示出复杂的情感。 春秋时期,郑国大臣子产有一次外出巡察,突然听到山那边传来妇女的悲恸哭声。随从便开始看着子产,听候他的命令,准备前去救助。但是想不到的是子产却下令随从赶紧把那名女子抓起来。随从心中疑惑,但又不敢多说,只好遵令行事,将那个痛哭的女子抓了起来。那时,这个女子正在她丈夫的新坟前哀伤亡夫。俗话说人生有三大悲:一是少年丧父,二是中年丧夫,三是老年丧子。可见这位丧失夫君的女人十分可怜。按郑子产的个性,本来是不该对女子动粗,但是他却有着闻声辨人之术。郑子产对随从解释说,那个妇人的哭声没有哀恸之情,反而掺杂着恐惧的声音,因而我觉得这其中一定有隐情。最后,一番审问后,才知道妇女与别人通奸,将自己的丈夫谋害而死。可见子产闻声辨人的技巧的高明。 与此相比,孔子深谙此道,似乎技艺比子产还高出一筹。虽然孔子讲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但他凭外貌声色取人的功夫也十分了得。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孔子去往齐国的路途中,突然听到了一阵十分悲恸的哭声,于是他对弟子说:“这个哭声听起来特别悲伤,但却不是悼念死人的哀声。”于是,孔子迅速向前走,看见了那个哀哭的人,便询问了他的姓名,得知他叫丘吾子。又开始问道:“这里不是哀伤的地方,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啊?”丘吾子长叹一声说:“我一生有三大过错,到现在年老了才深深感悟到,真是追悔莫及,所以才悲伤起来。”孔子不明白他话中的意思,便一再追问,丘吾子才说:“我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周游世界,等我回到家乡的时候,发现我的父母都不在人世了。而作为一个儿子我竟然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这真是一大过失啊;我为齐国臣子多年,齐君现在骄奢骄横,我多次劝谏,他都不肯听,这是我的第二过失;我一生交了不少朋友,没想到到后来都绝交了,这是我的第三大损失。我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为人友不诚,我是个失败者,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呢?”说完,丘吾子便投水而死。 由此可见,孔子能听音辨人心事,有着非同寻常的天赋。 郑子产和孔子两人同样都是采用以识别声音的方法来观察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还结合考察人物的眼神、面色、说话态度的变化,这样使所判断的事物真实度更高。所以,辨别声音必须从人的喜怒哀乐中去考察。 总之,声音辨人术就是指通过人声音来识别人才。简单地说,也就是听到一个人声音,)包括说话的声音、脚步声音、笑声,都能知道这个人是谁。当然前提是在比较熟悉中的人中,可以辨别。亲朋好友的身份应早就知道,还需听他们的声音?此外,由声音还能听出一个人的心性品德、职业爱好等。要做到这种识别就需要我们在与对方交谈中,认真听对方的言语,这样才能对人有一定的了解。 【声深雄厚重,能胜福贵】 曾国藩认为,最悦耳的声音是从丹田中发出的。这种声音深雄厚重、韵致远响。一般我 们都用高声大气来形容人声音的气势。其中这种“高大气势”是用来召唤、鼓动、说理、强 调和表达自己激动心情的声和气。 它通常所表现的是说话者的激情和粗犷豪放的性格, 或者 是用来表示人物特别欢喜和慷慨的情绪。 一个心胸宽广、志向远大的人,他所发出的声音具有平和广远的志向,而且声清气壮, 有着浑厚之势。身体矮小但声音雄厚的人,也不能小看。因为从身高来看,身高的由于丹田 距声带、共鸣腔远,气息冲击的距离加长,力量弱化,所以声音会显得清细弱,振荡轻;身 子矮的一般都是声气十足,因为距离丹田短,气息冲击力大,声带、共鸣腔容易打开。 譬如,三国时期著名的将军张飞。他就是因为粗豪、勇猛、爽直和坚贞的品质给人们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他说话声音响如洪钟,身上具有浓厚的草莽英雄的气概。再从他的外 表来看,他“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颌胡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在长坂坡一战中, 曹操率领众军追赶张飞。张飞立马桥头,圆睁环眼,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 与我决一死战!”吼声如雷,将曹军的部将夏侯杰吓得惊慌失措,从马上跌下,曹操也掉头 往回走。 由此可见,张飞这种以声夺人的表现,突出了他粗犷的草莽英雄的气质。但他最后死于 小人的手下,根本就没有享受到所谓的荣华富贵。而他的声深雄厚重,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 朽的诗篇。 【容之动作,发乎心气】 曾国藩说,人的容色发生变动,都是由于心田之气所引发的,心田之气的征兆,即声音的变化。 当气息相合的时候,就成为了声音。 声音又与说话的节奏相应和,有和谐平淡之音,有清新流畅之音,有迂徐悠长之音。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喜欢,并不是因为他的容貌长得美,而是他的声音富有磁性,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其实,单纯地听对方的声音或者是听对方的话语可以辨别人的性格,不同的声音给人不同的感受。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表明,大致形成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音低沉而粗野。这种人在生活中一般变现为性格成熟潇洒,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第二,声音洪亮。这种人在生活中表现为精力充沛,一般具有艺术家的气质,有荣誉感、有品位,十分热情。 第三,讲话的速度快。这种人在生活中多表现为朝气蓬勃,活力十足,性格属于外向。 第四,外带语尾音。这种人在生活中表现为精神高昂,有些女性的气质,彰显艺术家的气质。 以上四种声音,不论在与人交易中,还是说服别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说话带着鼻音,那么这种声音是让人厌恶的,给人一种听起来不舒服的感觉;如果一个人语音平板,这是一种比较沉默、内向、冷漠的表现,给人一种不热情、冷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紧张压迫的感觉,那说明这个人非常自傲,喜欢用武力来解决事情,通常人们对这样的人都会敬而远之。 【音乃心声,闻声辨认】 人的精气,如果是内在的,就一定会通过说话而表现出来。通常情况下,心气粗糙的人,他的声音会沉重而散漫;心气周详细腻的人,他的声音会平和有节制;心气鄙陋乖戾的人,他的声音则粗犷;心气宽广柔顺的人,他的声音温和圆润。由此可知,通过人们发出的不同声音,说出不同的言语,可以来辨别人的心思。 曾国藩也认为:“通过人声音的清浊来判断人的心性气质,这样就能辨别出人的贤能和奸邪。成年人可以通过声音来判断人的道德品行,即使是小孩,他的才气、性情的美好丑恶,也能分辨出个大概。” 【声音的清浊之分】 曾国藩指出,每个人的声音同天地间的阴阳五行之气一样,也有清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坠。清者声音从丹田发出,在喉头发出声响,到舌头那里发生转化,在牙齿 那里发生清浊之变,最后经由嘴唇发出去,这一切都与宫、商、角、徵、羽五音密切配合。 通常情况下, 人们根据声音去辨识人才, 不一定就与五音吻合。 只要听到这个人的声音, 就能够想到这个人。所以说不一定非得要见到本人,才能看出此人是个英才还是个庸才。然 而这种识人的本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 而是相对于认人经验丰富的人来说的。 东汉思 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下工相形,中工相神,上工相声。”其中的意思是告诉我们,普通的相师是从人的外形来看人的命运,而稍微高一点的相师是从人的神态看其命运,水平较高的相师则是从人的声音中看出人命运的好坏。 其实,人的声音包含着各种要素,比如声调、音质、语速都会影响声音的清浊,所以我们要想分辨出声音的清浊,就要了解以下几种要素: 第一,声调。声调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人声音大小直接显示其威力。发出很大的声音,可以让别人沉默下来。当然,在某种状况之下,有时候小的声音更能发挥效果,因为人们会注意去听。值得注意的是,声大声小都需要人姿势的辅助,效果才更好。 第二,发声。发声对音质有着很大的影响。人们以身体的一个部分当做共鸣板,音质将会有所改变。如果以鼻子产生共鸣,声音好像是如泣如诉,或者也可能给人傲慢的印象。但是,如果是以胸腔来产生共鸣的话,发声法也会随之改变,变得丰富,有力。 第三,讲话的速度。人说话语速的快慢,也影响人发音吐字的清晰度,而且还会影响人的形象。如速度太快,容易给人好像有某种急事,会让对方感觉焦躁、混乱,以及有些粗鲁。说话缓慢的人,虽然所说言语清晰,给人深思熟虑、诚实的印象,但如果太慢了的话,就会变成犹豫不决或漫不经心,呈现出消极的意思。因此,我们要想分辨出声音的清浊,就要注意人说话的声音、速度以及由此构成的神态。它可以增加你的魅力,加强你的权威,也能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就要看你的声音和神态给听众是什么印象了。因为人们会根据声音来判断一个人。 【论声】 〖原文〗 声与音不同。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喜如折竹,怒如阴雷起地,哀如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清”为上。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如拍琴,上上。“大言不张唇,细言不露齿”,上也。出而不返,荒郊牛鸣;急而不达,深夜鼠嚼;或字句相连,喋喋利口;或齿喉隔断,喈喈混谈:市井之夫,何足比数? 〖译文〗 声和音似乎是密不可分,实际上差别不小,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声是由发音器官启动时产生的,是空气震动之初的状态,可以在发音器官启动的时候听到;音产生于发音器官闭合时,是声在空气中传播的浑响状态,可以在发音器官闭合时感觉到。辨别声音的优劣与高下的方法很多,但是一定要从人情的喜怒哀乐中去认真鉴别。欣喜之声,宛如翠竹折断,其情致清脆悦耳;愤怒之声,宛如平地一声雷,其情致悲愤而强烈;悲哀之声,宛如击破薄冰,其情致破碎而凄切;欢乐之声,宛如雪花在空中飘飘飞舞,其情致宁静轻婉。以上之声有一个共同特点——轻扬而清朗。如果是刚健激昂的阳刚之声,就好像洪钟般浑厚,可称为高贵之声;如锣声般轻薄浮泛,可称为卑贱之声;如是温润文秀的阴柔之声,就如鸡鸣般清朗悠扬,这就是高贵之声;如蛙鸣般喧嚣空洞,这就是卑贱之声。远听刚健激越,充满阳刚之气;近听温润悠扬,充满阴柔之气;高扬时如乘风悄动,悦耳愉心;止息时如琴师拍琴,雍容自如,这便是声中最佳。古语云:“畅所欲言却不大张其口,低声细语不露牙齿”,这就是声中较佳者。发声后散漫虚浮,缺少韵味,如荒郊野外的孤牛之鸣;急急切切,咯咯吱吱,就好像黑夜中的老鼠偷吃东西一般;说话的时候,一句紧接一句,语无伦次,没完没了,而且嘴快立促;或是说话时口齿不清、吞吞吐吐、含含糊糊,这几种说话声,都属于市井之人的粗鄙之声,有什么值得跟以上各种声相比的地方呢? 〖解读〗 声相优劣高下曾国藩认为,人开口的时候所发出来的空气震动产生“声”,闭口之后,余下来的仍在空气中震动而产生的是“音”,这是“声”传递的结果,为“声”之余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余音绕梁”。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纯浊,都显示出异常复杂的情感。三国时期刘邵在《人物志》中说,外表的动作,是出于人的心气,而心气又象征着合于声音的变化。气流震动成为声音,声音又合乎音律。有和平之音,有清畅之音,有回荡之音。相学名著《灵山秘叶》说:“察其声气,而测其度;视其声华,而别其质;听其声势,而观其力;考其声情,而推其征。”这其中的意思是说,通过听声辨音,可测心胸宽广和狭隘,贵贱和贫富。其中的声音,同声学中的音量有些相似,通过声气粗细,察看人的气度;声势相当于声学中的音长,声势壮者,声力一定很大;声华相当于声学中的音色,声华质美,则说明这个人性善品高;声情相当于感情的声音。曾国藩指出,人有四种表现为声情并茂,淳朴自然,清脆明朗,至情至性。 第一种,“喜如折竹”。这是指竹子因为它本身的韧脆质地特点,“折竹”具有哗然之势,既清脆悦耳,又自然大方,不俗不媚,有雍容之态。 第二种,“怒如阴雷起地”。这是指阴雷起地之势,豪壮气迈,强劲有力,不暴不躁,有容涵大度之态。 第三种,“哀如击薄冰”。这是指薄冰易碎,但破碎之音都不散不乱,也不惊扰人耳,有悲凄不堪之像,但不峻不急,有“发乎情,止乎礼”之态。 第四种,“乐如雪舞风前”。这是指风飘雪舞,如同女子之临舞池而衣带飘飘,不胜美态,雪花飞舞之时轻而不狂不野,柔美而不淫不荡,具有轻灵飘逸的潇洒之态。 可以说这四种表现是人的上佳声音,更是人们所喜欢的类型。而钟响与锣鸣的表现则属于雄声,一般指男子,即阳刚之声。如果一个男子说话声音粗壮,气势宏大,那么这声就像钟声洪亮沉雄,远响四方,余韵不绝,悦耳愉心,被人们认为是富贵之人。而如果一个人说话嘶哑,犹如锣声声裂音薄,荒漫沙嘶,余韵了无,刺耳扎心,这样的人被人们认为很贫贱。雉鸣与蛙鸣,是雌声即阴柔之声,一般指女子的声音。如果一个女子声音轻细,好像在旷野中听到的笛声,而且雉声清越悠长,声随气动,有顿有挫,抑抑扬扬,十分悦耳动听, 则说明此人为贵;而蛙声则是聒聒噪噪,喧嚣嚎叫,声气争出,外强内竭,让人听后刺耳扎心,具有此声的人被人称为贱。由此看来,无论人是雄声还是雌声,都有着贵贱的区分。在相书中,一般是以雄生为贵,而以雌声为贱,这样的论断没有清浊精细的区分,实际上是不正确的。 【论音】 〖原文〗 音者,声之余也,与声相去不远,此则从细处曲中见直。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有音无声,所谓“禽无声,兽无音”是也。凡人说话是声,其散在左右前后者是音。开谈多含情,话终有余响,不唯雅人,兼称国士;口阔无溢出,舌尖无窕音,不唯实厚,兼获名高。 〖译文〗 音,是声在空中传播的余波、余韵,音跟声的差别并不大,但要从细微的地方才可以分辨得出来。贫穷卑贱的人说话只有声而无音,显得粗野不文;圆滑奸诈的人说话有音无声,显得矫揉造作。俗话“鸟鸣无声,兽叫无音”说的就是这种情形。一般人说话,是一种声响散布在空中而已,无音可言。如果说话时,一开口就情动于中,而音中饱含情感,到话说完了声音还在空中回响,则是温文尔雅的人,这样的人可称得上社会名流。如果说话时口阔嘴大,但声气不乱发乱出,口齿伶俐,却又不矫造轻佻,这说明这个人自身内在素养深厚,其人一定会获得盛名隆誉。 〖解读〗 鸟鸣无声,兽叫无音音是声的余响,只要是细心去观察区分,就能找到二者的区分。这就好比一口大钟一样,你用木棒去敲击它,它便发出嗡嗡作响的声,而在空中传播出来的就是音。而完整无缺的钟和有缺口的钟所发出的声音是有所区别的,钟的裂纹越小,差别越小。此外,两口质地不一样的钟,发出的声音也不同。生活中,我们一般都会用声音来识别人物的心性,就是因为掌握声与音其中的真谛,然后才得出人心性的好坏。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伯特认为,声音总是能多少地反映人的一些信息来,只要能够善于观察,就能洞悉到人内心的真实世界。 此外,声的振频、强度也有所区别。音在空中传播的余响效果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就是音色的表现。学习过音乐的人都知道,音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音质的差别,这也是声乐上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贫贱者有声没音,尖巧者有音没声贫贱者有声没音,尖巧者有音没声。这是说人的气息冲击声带,就发出响声,但是在空中没有余响,只是枯燥单调的声音,这就是有声无音。而有音无声是说气息冲击声带,却没发什么声音,只是在空中有余响。这种论断,从物理声学现象中是不符合逻辑原理的。 因为,仅仅凭借声音的高低与语气、语势、讲话内容相背离,是无法正确鉴别人才的。而声音只是个参数,不能单列出来,只有结合在说语内容中才能判断人的才性。禽无声,兽无音,这是拿动物做比较,补充说明有声无音者贫贱,有音无声者尖巧。从自然规律来看,一般在阳春三月的时候,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莺语间关,燕声呢喃,春雨婉柔,这都是春天到来的景象。尤其是百鸟齐鸣,嘤嘤畹畹,啁啁啾啾,这都是悦耳动听的声音。但是如果对于一个行事立功的人来说,就会感觉是绵漫之气有余、豪迈雄壮之气不足,这就是有音无声的原因。再如,荒山旷野,大漠草原,朔风劲草,丛林万千,狮吼狼嗷,野兽出没,森气弥漫,惊骇突兀,虽然豪气入云,威猛肃杀,刚健铁尺,但却是刚猛有余、曲折婉转之意不足,这是兽无音的原因。用在人身上,有音无声的傲气不足,骨气不足,刚气不足,因此多为贫贱所困;有声无音的婉转不足,柔情不足,血性不足,因此多属尖巧无情残忍之辈。